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经济导报 > 经导精粹
人民幣國際化將向美元看齊
2021-02-01   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第3486期    浏览量:47157

未命名_副本321.jpg

▲數字人民幣將成為推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利動因。數字貨幣正在衝擊美元的地位,並加速推動全球去美元化。(新華社圖片)

 

過去一年中,作為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中國前有“十四五”規劃文件及央行工作展望對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框架支持,後有央行數字貨幣試點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等地測試,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 


美元頹勢畢露 長期地位不穩 

 

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頭號強國,伴隨着美國實力崛起,美元走向全球,與黃金掛鈎。布雷頓森林體系下,人們可以拿着35美元鈔票就能兌換1盎司黃金,在那個時代,美元就是黃金,大多數國家都努力掙着美元外匯。 


在美聯儲無底線“放水”的情況下——單是今年已放水超3萬億美元,全球貨幣體系正在發生動盪。再加上美國經貿措施正在嚴重損害美元信譽,這也使得全球投資者加速去美元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佔比重已從2017年第一季度的64.7%跌至2020年第一季度的62%左右;這也意味着,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長期地位正在出現鬆動。 


國際貨幣是“錨”貨幣,而當前,美元這個“錨”已然不穩了。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取得了顯著效果。從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來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0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2019 年銀行代客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19.67 萬億元,同比增長24.1%,收付金額創歷史新高。根據SWIFT最新數據,人民幣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佔全球所有貨幣支付金額比重為2.00%,人民幣支付貨幣功能不斷增強。 


從人民幣國際儲備情況來看,根據IMF的最新數據,在報告幣種的全球外匯儲備中,人民幣儲備份額升至2.13%,是全球第五大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據不完全統計,已有70多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未命名_副本544.jpg


從人民幣投融資貨幣功能來看,人民幣目前是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和第四大外匯即期交易貨幣。截至2020年11月,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資產餘額8.4萬億元,同比增長39%。投融資貨幣功能持續深化。 


從計價貨幣功能來看,主要管理部門在涉外經濟活動中的統計、核算、管理等環節均已使用人民幣計價,人民幣在大宗商品領域定價也不斷取得突破。我國已上市的原油、鐵礦石、PTA、20號膠、低硫燃料油、國際銅期貨、棕櫚油期貨等七個特定品種交易期貨均用人民幣計價。在這一功能上,人民幣取得了很大突破。 


除了深化人民幣的貨幣功能外,中國着力完善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有序為境外市場提供人民幣流動性,持續擴展境外人民幣清算行安排,優化清算行管理。不僅支持清算行加入CIPS,在當地發揮提供人民幣流動性、完善人民幣交易基礎設施的積極作用,而且支持CIPS不斷擴展境外直參行和間參行,擴大業務覆蓋面,提高清算結算效率。目前,我國已在2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27家人民幣清算行,覆蓋港澳台地區、東南亞、歐洲、南北美洲、大洋洲、中東和非洲。 


中國積極推動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使用,以及重視雙邊貨幣合作的深入推進。與老撾央行簽署本幣合作協議,與印尼央行簽署本幣結算合作框架諒解備忘錄。2020年1~11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人民幣結算額達到4.1萬億元,同比增長64%;周邊國家跨境人民幣結算額約為4.9萬億元,同比增長48%。2020年,與瑞士、智利、新西蘭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或貨幣當局新簽或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截至2020年12月末,共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金額超過3.9萬億元。 


人民幣國際化 依賴國家經濟實力 

 

2020年,在全年GDP實現正增長的同時,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國家統計局1月18日公布,2000年,我國經濟總量邁上10萬億元的台階,2012年突破了50萬億元,2020年又突破100萬億元。 20年內,經濟總量規模擴大至10倍,成就舉世矚目。 


根據IMF對世界主要國家貨幣國際化的歷史經驗認為,某一貨幣的國際化應具備以下條件:一是經濟的發展規模和開放程度:二是充足的國際清償手段;三是宏觀經濟相對穩定和有效調控;四是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和市場經濟機制的充分發揮;五是合理的匯率和匯率體制。 


其中,曾有研究表明,一國貨幣要成為世界性貨幣,則該國的經濟總量至少應達到世界經濟總量的8%。 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7萬億美元左右,穩居世界第二,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預計達到17%左右。人民幣在國際化的道路上無疑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中國處於數字貨幣 發展進程最前列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如今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以及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採用人民幣結算,中國也在不斷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 


縱觀全球經濟發展和如今的發展形勢,再加上今年全球經濟受到了疫情影響,各國也正在努力尋找一種跨境金融方式以達到去美元。其中,數字貨幣將成為推動貨幣國際化的有力動因。我國在2014年就開始研究數字貨幣,而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也加速了央行開始研究和推進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2020年8月14日,商務部下發通知提出,將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 


數字貨幣正在衝擊美元的地位,並加速推動全球去美元化。在全球66家央行中,80%(約53家)的央行正在研究數字貨幣,10%的央行將發行數字貨幣。 


而在這一關鍵領域,跑在前頭的則是中國。國際清算銀行在有關報告中指出,在目前所有的央行數字貨幣項目中,中國人民銀行項目處於最先進的發展階段。


人民幣跨境政策框架 不斷完善 


在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也不斷完善。 


近期,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國資委、銀保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優化跨境人民幣政策支持穩外貿穩外資的通知》,圍繞實體經濟需求推動更高水平貿易投資人民幣結算便利化、進一步簡化跨境人民幣結算流程、優化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管理、便利個人經常項下人民幣跨境收付、便利境外機構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使用。該文件發布後,將極大地提高人民幣結算的便利性,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在貿易投資中的使用規模。 


疫情爆發初期,央行便及時建立跨境人民幣業務“綠色通道”,簡化抗疫相關業務辦理流程,及時調整本外幣一體化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系數上限,便利境內機構多渠道籌集資金。此外,還調整了境內企業境外放款的宏觀審慎調節系數。除了推動鐵礦石貿易、對外承包工程等重點領域人民幣計價結算形成示範效應外,中國着力推動重點地區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推動重點領域、重點地區人民幣使用取得突破。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人民銀行2021年工作展望中提到要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指出“着眼於服務實體經濟,順勢而為,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繼續推動金融市場高質量雙向開放。”  


2020年12月27日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接受媒體訪談指出,美元正面臨着“特里芬難題”——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其流動性和穩定性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當一個國家的貨幣作為國際貨幣帶來的特定問題持續發酵,就不可維持,會被另外一個國家貨幣取代,這就演化為國際貨幣競爭理論。2020年,全球經濟在疫情衝擊下,人民幣逆勢上揚。如果尋“錨”尋到人民幣上面,人民幣國際化就會走入深水區,面臨全新的挑戰和全新的問題—— 


一是建立穩定的國際收支逆差形成機制,以構建國際流動性補充義務的基礎。逆差是形成國際貨幣的先決條件,否則對方手上沒有這種貨幣,也就談不上國際化。 


二是要有深度的金融市場建設。國際貨幣也意味着承擔該責任的主權貨幣利率是覆蓋全世界的,從而該主權貨幣的中央銀行應承擔世界中央銀行的責任。這不僅要求本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而且要求是產品豐富、體系健全、規則清晰可靠、有深度的金融市場,從而便於各國金融機構在該市場從事本幣業務,進行本幣交易。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穩步擴大人民幣使用規模(計價結算)、推動人民幣匯率市場化、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開放、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能力不斷提高,等等。但綜合來看,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個是促進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一個是穩步發展並開放我國金融市場,不斷提高人民幣的投融資功能。其他很多方面都是圍繞這兩個核心問題展開的。而中國正在以雄厚的經濟實力基礎、有利的政策指引及數字貨幣研發領先的地位向美元迅速靠攏。



编辑:习妍
微信用户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热点推荐
PC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